新一轮审核评估应知应会——指标体系篇(第四期)
发布时间:2024-12-13

第二类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。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、27个二级指标和78个审核重点。此次评估既是对学校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、培养过程、教学资源与利用、教师队伍、学生发展、质量保障及教学成效等方面的综合检验,也是学校总结办学经验开创发展新局面的机遇,更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。为使师生进一步了解评估指标内涵,高质量推进评建工作,教务处将分期推送指标体系介绍与解读。

3.教学资源与利用

X3.1设施条件(不用选)

X3.1.1教学经费、图书资料、校园网等满足教学要求情况

解读:设施条件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、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“硬件”基础。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。学校应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,加强图书资料、校园网络和数学化校园建设,保障教学经费满足教学改革、建设及日常运行的需要并有效利用。

X3.1.2校舍、运动场所、体育设施、艺术场馆、实验室、实习基地及其设施条件满足教学要求情况及利用率

解读:学校设施条件主要包括公共设施(包括图书馆、校舍、运动场所、体育设施、艺术场馆等)、实践教学设施(包括实验室、实习实训基地等)、课堂教学设施(包括教室、计算机房、语音室等)。公共设施应服务于教学,满足要求方便师生使用;实践教学设施应突出实践育人的理念,与实践教学改革相适应,满足人才培养需要;课堂教学设施应满足课堂教学改革需要,适合教学改革要求。学校要保障上述设施条件的有效利用。

3.2资源建设

3.2.1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

解读: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所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,包括教材、课程资源库、案例库以及网络资源、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,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基础。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,建成一批优秀课程资源,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、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。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,要着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开放共享,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的发展,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,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;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,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,健全资源共享机制,着力建设课程资源库、真实项目案例库,推动将行业企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。

3.2.2面向国家、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水平教材建设举措和成效

解读: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,加强教材研究和高水平教材建设。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,学校要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、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,面向国家、行业领域需求,编写高水平教材,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;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,学校要组织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,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编写教材,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K3.2.3适应“互联网+”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、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

解读:学校应积极打造智慧学习环境,借助物联网技术、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,建设适应“互联网+”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、智能实验室建设,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、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。

K3.2.4学科资源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

解读: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,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。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,要着力促进学科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,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,转化为实验项目;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,要着力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,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