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教学单位:
为主动适应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发展需求,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,优化人才培养模式,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,提高学生从业竞争力和对未来社会适应力,丰富学生学习方式。根据《广州医科大学微专业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》要求,学校决定开展微专业项目申报工作。现将本次申报相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微专业简介
(一)微专业是指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,依托学校优势学科、专业,聚焦行业需求,围绕某个特定方向、交叉学科领域或相关前沿领域,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,通过灵活、系统的培养,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,增强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,实现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,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成长。
(二)微专业应在核心课程中“优中选优”,原则上均为新开课程,教学内容应重新开发设计,而不是直接“搬用”原先专业的课程及教学内容,以有效解决微专业课时少、授课深度有限、课程系统性弱等问题,保证非主修专业学生前序课程知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。每个微专业原则上设置4-6门课程,总学分为10学分,每门课程原则上为1-3学分。
(三)微专业学制不超过两年,一般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面向相关学科专业学生进行招生,课程修读和教学活动安排在第三至六学期。
二、条件与要求
(一)开设微专业的单位原则上应为承担本科生培养任务的教学单位。鼓励各单位和校外科研机构、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微专业,鼓励跨学院、跨学科、跨专业组建微专业教学团队。
(二)微专业负责人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,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。微专业须制定完备的招生简章、培养方案、授课计划、教学大纲等教学管理文件与制度。
(三)微专业名称可使用专业目录中的名称,也可自行设计。
(四)关于微专业项目申报数量,有招生专业的学院原则上不超过2个,无招生专业的单位原则上不超过1个。
(五)其他条件和要求等详见《广州医科大学微专业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》(附件1)。
三、申报流程
各单位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对申报的微专业项目进行充分论证,经3-5 名校内外专家(校外专家不少于2/3)评审通过、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方可报送。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学院推荐的微专业项目进行评审,对评审结果予以公示;公示无异议后,报学校批准后开展建设工作。
四、材料报送
请各单位于3月12日前,将《微专业项目申报书》《微专业招生简章与人才培养方案》《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》《微专业项目申报汇总表》电子版以“单位名称-微专业名称”命名打包发送至邮箱gy37103183@gzhmu.edu.cn,其中《微专业项目申报书》《微专业项目申报汇总表》须同时提交签字盖章的PDF版。
其他未尽事宜,请与教务处教学运行科联系,联系人:刘老师,联系电话:37103138。
附件:
1. 广州医科大学微专业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
2. 微专业项目申报书
3. 微专业招生简章与人才培养方案(模板)
4. 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(模板)
5. 微专业项目申报汇总表
教务处
2025年1月15日